急救频道
  • 资讯
  • 医院
热门推荐
您的位置: 首页 >> 急救频道 >> 急救常识 >> 日常急救 >> 正文

哮喘发作时应抬头微展双臂

http://120.qm120.com2010-05-05 21:04:24 来源:全民健康网

关键字:哮喘 日常急救

     近日,虽然我省的气温有明显的回升,但空气中的尘土仍然较多,致使哮喘疾病的患者深受困扰,不但哮喘频频发作,由于受到环境及气候因素的影响,有些患者的治愈期也明显延长。昨日,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肺病科王檀主任介绍,目前,我国估计至少有2000万哮喘患者,但只有不足5%的哮喘患者接受过规范化治疗,达到良好控制和全面控制的患者比例更低。因此,市民应该对哮喘引起重视,更应该系统规范的进行治疗。

  过敏性鼻炎患者易患哮喘

  王主任介绍,在哮喘高发的季节里,其高发人群应格外注意防护。老人、孩子、产妇等身体调节能力差的人,及既往有过敏性鼻炎病史的人,往往是哮喘的高发人群。市民应根据天气的变化及时增减衣物,春捂秋冻应有度,一些老年人一味的穿厚重的棉衣,怕着凉,有时会适得其反;孩子好动,参加户外活动出汗后不要急着脱衣服,以免受到冷空气的侵袭引发感冒、哮喘等呼吸道疾病的发生,应注意给孩子多喝水,养成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,减少疾病的发生;散步及慢跑的锻炼可以改善和增强肺部呼吸功能,使肺泡能有足够的活动,有效地增强肺组织弹性,提高肺泡张开率,从而增加肺活量。由于散步与慢跑均具有时间长、速度慢、距离远的特点,呼吸加深、加快,肺肌上下运动,促进血液循环,增强心肺功能,致使小支气管扩张,进而增加氧气的吸入与交换,促进新陈代谢,提高免疫力及抗病能力。同时,锻炼时全身都处于放松状态,小支气管痉挛亦随之缓解,哮喘症状亦得到改善。

  哮喘患者及高发人群还应避免过劳、淋雨、奔跑及精神情绪方面的刺激,避免接触和及时处理已知过敏原,如接触花粉,应用阿司匹林等药物。

  正规治疗可控制哮喘发作

  “目前,相当多的人还是认为哮喘是不能控制的,而民间流传也常常说‘名医不治喘’。”王主任表示,这是对哮喘认识上的误区。目前,虽然尚无一种治疗手段或药物可以达到根治哮喘,但患者如果能进行规范化的治疗,是可以进行防治的。在规范化治疗的前提下,80%的哮喘可控制其不发作,患者不用额外用药,夜间不受影响,可以像正常人一样工作和生活。引起哮喘的根源主要是由于支气管中长期存在非特异性炎症,这种炎症不是由细菌或病毒感染引起的,目前只能通过长期规律地吸入激素才能有效控制。但很多患者往往症状一缓解便停止治疗,使病情反复发作,导致气道结构的破坏,造成永久性的肺功能损害。哮喘最重要的防治策略是预防性治疗,不要等它发作了才治疗,而是不让它发作,发作越少越好。无论有没有症状,患者都需坚持定期随诊以及长期的正规治疗,从而达到对哮喘的完全控制。

  误用激素可致血糖升高

  “有些哮喘患者对激素治疗常常表现出两种极端态度——抗拒或过分依赖。”王主任介绍,许多患者对激素怀着恐惧心理,拒绝用药或擅自停药。当哮喘急性发作时,不少患者会通过服用激素和氨茶碱暂时控制哮喘,但症状缓解后则不再持续正规治疗;部分患者则过分依赖口服激素,口服激素虽然见效快,但由于是全身用药,长期大量服用后容易引起血糖升高、骨质疏松等副作用,相对于吸入剂局部用药的危害性要大。这些不规范的治疗导致很多患者肺功能受损,形成难治性哮喘。研究证实,吸入性皮质激素是安全的,患者可以长期使用。吸入激素的不良反应轻微,主要是一些局部反应,如声音嘶哑、口咽部念珠菌感染,可以通过使用储雾罐和用药后漱口避免。

  腹式呼吸可缓解喘息症状

  最后,王主任提醒,绝大多数的患者在哮喘发作时都处在医院以外的地方,因此,哮喘患者及其亲友应该掌握急救的方法,一般应以保持患者呼吸道通畅,防止窒息为主,并及时送医治疗。当哮喘发作时,应让患者取蹲位、坐位或半卧位,抬头,微展双臂,如穿有紧身衣物应去除或解开衣扣;使患者迅速远离变应原,脱离污染区域,保持周围安静无声,空气清洁,忌多人围观,同时注意保暖;哮喘患者常自身备有药物,一般为气管扩张剂的喷雾剂,应搜寻并及时给予使用,一次1~2喷,5~10分钟见效,忌多用;如有条件应给予吸氧,如果神志丧失或短时间内哮喘无缓解,应及时就医或打急救电话请求援救。另外,患者应学会腹式呼吸,呼吸时全身放松,用口呼气,用鼻吸气,呼气时瘪肚子,吸气时鼓肚子。呼吸要均匀、慢而细长,气沉丹田。要尽可能深呼吸。通过腹式呼吸,可调动中下肺部肺泡,加强呼吸深度,可以改善肺部的换气功能与血液循环,促使全身肌肉松弛,减轻支气管痉挛,缓解喘息症状。

编辑推荐:人人必学的家庭急救知识

编辑推荐:经络急救 让你轻松告别急症

       日常生活中,因意外事故,天灾地祸,食物中毒,煤气中毒心脏病发等意外引发人身伤害时,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掌握基本的急救常识,很可能会为120争取到抢救时间,挽回一条生命。人人有责,了解更多急救常识请进入:急救频道

 

本文来源:全民健康网 编辑:wuya
看了本文的网友还看了
网友关心话题
{/cms:showcontent}